- 地址:
- 贵州省贵阳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岭南路178号茅台国际商务中心一期第AB幢(B)1单元9层19号房
- 邮箱:
- yg8174@qq.com
- QQ:
- 259633603
- 传真:
- 0851-84851236
- 手机:
- 18606505966
2025年8月7-9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迎来了一场生物技术领域的盛会——2025上海国际生物发酵产品与技术装备展览会(BIO-FERMENTATION 2025)。作为亚洲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的生物发酵行业展会,本届展览会以绿色制造·赋能未来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家参展企业,展出面积突破10万平方米,全面展示了生物发酵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与产业化应用。
本届展会首次设立合成生物学专区,吸引了包括华熙生物、凯赛生物等在内的50余家合成生物学企业参展。华熙生物带来的微生物细胞工厂技术平台,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实现了透明质酸发酵效率提升300%的突破,其自主研发的第四代高纯度医用级透明质酸产品引发行业关注。凯赛生物则展出了以生物基戊二胺为核心的长链二元酸全产业链解决方案,标志着我国在生物基材料领域已实现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整布局。
在装备技术展区,德国GEA集团全球首发的智能发酵系统采用AI算法实现实时参数优化,可将发酵过程能耗降低25%。国内企业也不遑多让,江苏巨能机械展出的50立方米超大型节能发酵罐,采用新型磁力搅拌技术,解决了传统机械密封易污染的行业难题。据展会技术委员会统计,本届展会共发布创新技术成果217项,其中国际领先水平技术达43项。
开幕式上,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发布了《2024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发展蓝皮书》。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生物发酵产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同比增长18.7%,其中氨基酸、有机酸、酶制剂等主要产品产量稳居全球第一。特别是在双碳目标推动下,生物制造替代传统化工的进程明显加快,生物基材料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超过30%。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相关负责人在高峰论坛上透露,《生物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显示,我国在工业菌种创制、发酵过程调控等关键技术上已实现并跑甚至领跑。即将出台的《生物制造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将重点支持高值氨基酸、功能糖醇等产品的产业化攻关,预计到2027年形成10个百亿级生物制造产业集群。
展会特设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专区成为亮点,江南大学带来的基于多组学分析的酵母代谢网络重构技术已成功应用于8家上市企业。该校陈坚院士团队研发的智能发酵云平台可实现跨地域多发酵罐的协同优化,目前已接入全国23个生产基地的187台发酵设备。
跨国合作方面,丹麦诺维信与华东理工大学联合成立的低碳生物制造联合实验室在展会期间揭牌。双方将共同开发新一代纤维素降解酶系,助力非粮生物质原料的工业化应用。据统计,展会期间共达成技术交易意向金额超50亿元,其中国际技术合作项目占比达35%。
在功能食品展区,山东隆大生物展出的γ-氨基丁酸发酵产品纯度达到99.9%,可应用于改善睡眠的功能性饮品。浙江震元生物则推出了基于肠道菌群调控的第三代益生菌制剂,其耐胃酸性能较传统产品提升10倍以上。
工业应用领域,河北华丹生物展示的微生物采油技术已在胜利油田完成中试,预计可使老油田采收率提高15%-20%。在环保板块,北京三聚环保的有机废弃物生物转化系统实现餐厨垃圾24小时减量90%,相关技术已出口至东南亚多个国家。
本届展会国际展商比例增至42%,德国生物技术协会组织20家企业组成国家展团,重点展示工业酶制剂的创新应用。巴斯夫推出的新型固定化酶反应器,可实现连续化生产且酶活保持率超过80%。日本味之素株式会社则分享了利用AI技术优化氨基米乐登录入口酸发酵参数的行业经验。
值得关注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采购商数量同比增长65%,俄罗斯、伊朗等国企业对我国的发酵装备与技术表现出强烈兴趣。展会期间举办的金砖国家生物经济合作论坛上,各方就统一标准认证体系达成初步共识,为后续深度合作奠定基础。
为期4天的展会共举办专业论坛28场,其中合成生物学与未来食品高峰对话吸引线万人次。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在报告中指出,未来5年微生物蛋白将占据全球蛋白市场的5%-8%,中国企业在菌种选育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人才对接专区创新性地设置了技术路演擂台,来自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青年团队凭借一碳原料生物转化技术获得多家风投机构青睐。同期发布的《生物发酵行业薪酬白皮书》显示,高级研发人才年薪中位数已达80万元,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缺口超过2万人。
随着展会圆满落幕,组委会宣布2026年展会规模将扩大至5万平方米,并增设碳中和生物解决方案专题展区。行业专家普遍认为,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推动下,生物发酵产业正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创造跃升。预计到2030年,全球生物发酵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美元,中国有望在部分细分领域形成全球引领优势。
这场科技盛宴不仅展示了生物发酵领域的最新成果,更搭建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从单一产品到系统解决方案,中国生物发酵产业正在创新驱动下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正如参展商普遍反映的那样: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生物经济时代,唯有持续创新才能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