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址:
- 贵州省贵阳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岭南路178号茅台国际商务中心一期第AB幢(B)1单元9层19号房
- 邮箱:
- yg8174@qq.com
- QQ:
- 259633603
- 传真:
- 0851-84851236
- 手机:
- 18606505966
8月12日,国家医保局公布了《2025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及《商保创新药目录》的初审名单。
文件首次把“医保目录”与“商保目录”放在同一张蓝图上审视,释放出多重信号。此外,多款罕见病用药、CAR-T细胞疗法、国产抗癌新药均在名单之列。
CIC灼识咨询总监卢李康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创新药支付端的体系创新将有力地推动行业蓬勃发展,商保创新药品目录的提法将提供相当的市场信心,从而加速构建“医保+商保+自费”支付体系,有利于切实满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改善患者结局。
国家医保局公布的信息显示,此次共收到商保创新药目录申报信息141份,经初步审核,121个药品通用名通过形式审查,参与外企包含辉瑞、默沙东、诺和诺德、礼来、阿斯利康、罗氏、强生等多家跨国药企巨头。
从名单已公布的产品信息来看,目前这121个品种,基本都是价格较为昂贵的高值创新药产品,例如均价在百万元级别的“抗癌神药”CAR-T阵营。
此前曾有医药行业从业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对于CAR-T这类单价比较高的产品,国外有些药企会采用按疗效付费的方式,例如承诺患者如果达不到治疗效果则退还一定比例的治疗费用,还有些企业则会采取设立针对某一病种的基金来减轻患者负担,国内近两年来很多地区的惠民保也把CAR-T列入了承保范围内。
受限于“30万不进,50万不谈”的潜规则,当前国家医保目录内暂未纳入任何一款CAR-T产品,目前国内已有7款CAR-T疗法获批,有5款产品选择在今年“冲刺”医保和商保目录。
其中驯鹿生物的伊基奥仑赛注射液、合源生物的纳基奥仑赛注射液和科济药业的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均进行了基本医保和商保“双线申报”。
这也意味着它们一旦在医保谈判中落败,那么商保目录作为高值药品支付“第二通道”,或许还有第二次尝试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注射液和药明巨诺的瑞基奥仑赛注射液则是进行了基本医保目录的单独申报。此前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注射液曾四次进入医保目录初审名单,次次铩羽而归,今年这一品类是否能实现“零的突破”同样也是行业关注的一大悬念。
CAR-T疗法之外,商保目录中“明星”品种同样不少,近期刚刚赴港上市的中慧元通旗下一款四价流感病毒疫苗同样出现在商保创新药目录中,也是此次两大目录里的唯一一款疫苗产品。
比较两份初审名单,不难发现有一些价格较为昂贵,明显超出基本医保保障范围的药品同样通过了基本医保目录初步形式审查,医保局对外表示,这仅表示该药品符合申报条件,获得了进入下一个环节的资格。
这类药品最终能否进入基本医保目录,还需要经严格评审程序,通过专家评审的独家药品谈判成功、非独家药品竞价成功。
罕见病药物也是此次商保创新药目录的重头戏,目前初审名单中共涉及52个罕见疾病的51个产品。
这意味着很多原本只能通过自费或慈善援助获得的“孤儿药”,未来有望通过商业保险报销,显著降低患者经济负担。
以此前进入医保目录的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用药诺西那生钠为例,纳入医保前每针近70万元,医保谈判后降至3.3万元,叠加报销,患者家庭自付仅2万—3万元。
目前,国内已有126种罕见病药品进入医保,覆盖68种罕见病。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李谦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2024年,伴随着中国罕见病治疗领域系列政策的推进,不论是创新药还是仿制药,中国企业研发上市的罕见病药品数量均在增加,“用得上”正快速变为“用得起”。
一方面,跨国制药企业纷纷加大对罕见病领域的投入;另一方面,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纷纷出台政策,推动加速审评通道建设。2024年中国罕见病药物研发管线%进入临床三期,覆盖重症肌无力、早发型帕金森病等20余种疾病。
此次商保名单中同样不乏广受关注的“明星”产品,例如北海康成旗下的戈谢病治疗药物维拉苷酶β,是国内首个本土自主研发适用于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I型和Ⅲ型戈谢病患者的长期酶替代治疗,同类进口药每年治疗费用同样超百万元。
还有2025年刚刚获批上市的国内首个血友病基因疗法波哌达可基注射液,定价9.3万元/瓶,即便加上慈善援助,患者一次性治疗的费用也高达279万元。
此外还有如治疗黏多糖贮积症Ⅱ型的艾度硫酸酯酶β注射液、治疗短肠综合征的注射用替度格鲁肽等,这两款产品此前也曾参与过国家医保谈判,最终未能顺利被纳入。
据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今年国谈结果将于2025年10—11月公布,商保目录则计划在9月底完成准入。下一步,各地惠民保也将分批更新药品清单,确保患者尽快受益。
从2023年的“简易续约”到2025年的“双目录并行”,医保正在用更灵活的支付拼图为高值创新药打开大门。
对产业而言,这既是黄金窗口期,也是价格大考;对患者而言,则意味着“用得上”和“用得起”之间的距离,有望被进一步拉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