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址:
- 贵州省贵阳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岭南路178号茅台国际商务中心一期第AB幢(B)1单元9层19号房
- 邮箱:
- yg8174@qq.com
- QQ:
- 259633603
- 传真:
- 0851-84851236
- 手机:
- 18606505966
昔年,清朝乾隆帝四下江南,泊舟焦山。是夜,明月高悬,江面如练,忽见江豚破浪而出,跃影如弓,划破一江寂静。他当即挥毫写下《游焦山》。
诗中所述是1765年的长江。200多年后的今天,《游焦山》中的诗句以及当年乾隆帝乘龙舟下江南的情景,登上最新一期《当代生物学》封面。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与复旦大学合作,以文字为舟,驶入古人的诗意记忆,追溯“微笑精灵”——长江江豚的生态变迁。他们通过系统梳理1400年来724首古代诗词,还原了江豚的栖息地变迁,为淡水江豚保护工作提供了历史基线和科学参考。
如果长江有“记忆”,脸上看起来总是挂着微笑的江豚就是跃然其中的灵动音符。
长江边长大的水生所研究员梅志刚自小就对江豚充满敬意。长辈曾教导他,江豚“通灵”,能预知风雨和鱼群数量。若江豚频繁浮出水面,多半风暴将至,伤害它们会带来厄运。这些口耳相传的古训,蕴含着先辈们对这种自然精灵的信任与敬畏,也让梅志刚在无形中萌生了了解与守护江豚的初心。
在论文通讯作者梅志刚看来,对保护江豚的研究必须有一条“历史基线”作为对照,其中的关键问题是:“江豚曾经生活在哪里,数量有多少?”
在追寻“历史基线”的过程中,梅志刚反复强调“基线转移综合征”——在生态保护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代人都以自己所见为“常态”,遗忘了过去的丰饶与完整,最终低估了物种所面临的真实威胁。
如何寻找这条失落的基线?作为梅志刚的博士生,论文第一作者张瑶瑶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她常看关于鲸类动物的纪录片,深感“有一种悲伤,是看见它们还在,却正在消失”。为此,她锁定江豚为研究对象,希望能“蚍蜉撼树”,为保护江豚出一份力。
复旦大学教授刘佳佳是团队合作者,也是论文通讯作者。最初,他提议查阅地方志。因为他了解到南京大学教授徐驰、滕漱清团队曾与丹麦奥胡斯大学生态学家Jens-Christian Svenning等合作,利用地方志探究2000年来我国陆地动物分布格局变化,而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随后,张瑶瑶便开展地方志查找工作。然而,这一想法很快被现实泼了冷水——地方志中,江豚的记录寥寥。“它们不上桌,也不上榜。”张瑶瑶说,“一方面,江豚‘不可食’,早在曹操《四时食制》中,就有‘大如百斤猪,黄肥,不可食’的记载。另一方面,它们温顺无害,不扰人类,不像猛兽般引人关注。”
就在搜寻无望几近放弃之际,一次偶然的发现令梅志刚和张瑶瑶喜出望外。他们无意间在县志中搜“豚”字,看到其“艺文志”中包含了大量与长江江豚有关的诗词。此外,关于长江江豚的诗词也有过书籍出版。
那么,可否跟随一代代文人的笔墨寻觅江豚的足迹?经过精细化思考后,他们决定以此作为突破口,追踪江豚繁衍生息的“历史基线”。
研究团队首先借助中国国家图书馆、籍合网、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等数字化平台,遍查《全唐诗》《全宋词》《明诗综》《全清词》等诗集,以及县志“艺文志”中有关“豚”“豚鱼”“江豚”“江猪”等的记载。
然而,“豚”并不总是江豚。在古汉语中,“豚”常泛指猪,“河豚”也常常混入其中。例如,苏轼在《元修菜》中写道:“那知鸡与豚,但恐放箸空。”作为菜肴的“豚”,显然与长江江豚无关。
为避免误判,他们逐句推敲语境、辨析词语搭配,凡是与猪肉、祭祀、家畜、菜肴相关的,悉数剔除;而那些与江水、舟行、风浪、飞鸟等自然场景一同出现,还伴随“拜风”“追浪”“拍浪”等画面的,才可能是江豚的真实目击记录。
就算诗词中确指江豚,还需判断诗人是否亲眼所见。古代诗人风格多变,有人写实,有人托物言志,有人则纯粹虚构想象。研究团队必须查阅诗人生平、行踪与写作背景。“我们还会考查诗词所描述地点是否确属长江水系,以及诗人是否经过此地。”张瑶瑶解释说。
例如,韩愈的《岳阳楼别窦司直》一诗明确写于岳阳,诗中“江豚时出戏,惊波忽荡漾”就为江豚的出现地提供了有力证据。反之,那些无从考据的作品,则被排除在外。古代的地名也与现代存在差异。团队不仅借助梁方仲先生《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的记录来校对历朝地名,还邀请水生所的历史爱好者、退休职工张晓良对历史地点进行把关。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按朝代先后,唐代有5首诗词提及在长江中见到江豚;两宋共38首;元代27首;明代则激增至177首;清代最多,达477首,占总数六成。这一分布并不意味着江豚的数量上升,反而揭示了江豚栖息地的收缩——江豚退出支流湖泊,仅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和两大通江湖泊分布。
研究者发现,在362首可以确定地理位置的诗词作品中,78%记录江豚出现在长江干流,14%出现在支流,8%出现在湖泊。研究团队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将长江流域划分为1056个“30×30千米”的网格,对诗词中长江江豚出现地点进行地理分布重建,并与现代长江江豚观测数据比对。
结果显示,早期江豚分布广泛,不仅活跃于长江干流,也常见于巢湖、太湖、鄱阳湖支流水系、洞庭湖支流水系等区域。而从唐至清,江豚栖息地范围经历了缓慢收缩,清代至今则出现快速下降。记录长江江豚的网格数量从唐代的169个,减少到清代的142个,再减至至今的59个,分布范围整体缩减65%。其中,长江干流分布减少33%,支流与湖泊分布减少高达91%。
“这是一种古老的‘公民科学’。”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水生所研究员王丁说,“这种将文学视为科考数据、文学家视为公民科学家的创新视角,为生物多样性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这项工作也引发国际科学界广泛关注。他们最初的“启蒙者”之一Jens-Christian Svenning直言,该方法“肯定有很大潜力”,可应用于其他物种和世界其他地区。
“支流湖泊中江豚数量的断崖式下降,与各种人类活动导致的水系割裂和栖息地破碎化密切相关。”梅志刚说。不过,他表示,如今长江中的“微笑精灵”正在逐步回归。
据介绍,2022年长江江豚范围调查显示,当前种群数量为1249头,较2017年的1012头有所回升。这也是自1990年开展系统调查以来,江豚数量首次实现稳定增长。
这一拐点来之不易,其中就有水生所科学家的努力。目前,研究团队已建立并发展了以“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为核心的综合保护技术体系,编制并推动实施国家《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16—2025)》,支持建立全国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科学管理体系,促进其自然种群历史性止跌回升。此外,还制定了《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技术规范》,成功构建了160余头保种种群,并突破野化跟踪技术瓶颈,首次实现小型鲸类的首次迁地野化放归。该团队还建立了国内首个长江江豚人工饲养群体,并成功繁育出二代个体,有效降低了物种灭绝风险。
诗词研究还为这场保护行动增添了另一重维度——不仅提供了可考证的“历史基线”,也唤起人们对江豚的文化共鸣。
张瑶瑶最喜欢的一句诗,出自清代石焕章的《夜泊湘潭》:“远浦沉渔火,江豚拜客舟。”江面沉静,渔火点点,夜色如墨,忽见江豚破水而出,似是在向漂泊的游子致意。“读诗词,能够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境,非常奇妙。有的描述长江江豚追波逐浪,是真实见闻;有的则是借江豚不惧风浪,抒发自己的抱负与志向。”张瑶瑶说,“对当时的诗人而言,这是一次旅途中的奇景;而对于今天的研究者来说,它是一份跨越百年的生态目击证词。”
这种感受也在团队中持续回响。2017年,水生所组织开展长江豚类科学考察后,每一位成员都写了一首“咏豚诗”并结集出版。这种将科学与文学结合的传统,已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文化。
这项工作也让梅志刚重新思考历史文献的科学价值。“诗词这一古老的文学形式,可以成为严肃的科学工具。”他说,“利用过去了解现在,解读艺术背后的故事,这不仅仅是研究,更像是与古人进行对话。”
长江东流去,江豚依旧沉浮。对于江豚的保护,梅志刚希望,从古今对话中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消解现代文明发展中的“生态之愁”。(记者 冯丽妃 实习生 宋书扉)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林炳亮:基孔肯雅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等传播。林炳亮: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一样,都是由伊蚊传播,因此防控措施也一样。基孔肯雅热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并做好防蚊隔离。
黄皮、龙宫果、嘉宝果、蛇皮果……不少爱吃水果的消费者发现,无论是在线下超市里,还是在线上购物软件里,市面上出售的新奇小众水果越来越多了。泰国的榴莲、山竹都是很热门的水果,我们在泰国采购过程中发现,当地的榴莲果园里会混种一些龙宫果的树木。
近30年来,程芳琴带领团队聚焦煤、电、冶等产业中产生的工业固废处理处置问题,致力于工业固废的低碳化、高值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通过“预处理活化—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的技术链条,让工业固废逐步从环境负担转化为可利用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物理学家利用一种仅几千克重的装置从核反应堆中捕获了中微子,这种装置的重量比标准的中微子探测器小几个数量级。Scholberg的COHERENT探测器首次利用了一种名为相干散射的现象,即中微子与整个原子核发生“散射”,而不是与构成原子的粒子发生散射。米乐登录入口米乐登录入口